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微电影拍摄之镜头各个焦段用途
日期:2014-11-28  来源:
分享到:
195224
微电影拍摄之镜头各个焦段用途

       

        本人从事摄像多年但不才对各种镜头的用途不是太在意(也就是说以前没用过),直到染上单反、全幅、高清、4k等流行病后,不得不恶补知识来提高抵抗力,于是搜来各种偏方知识望对同一病友们有所帮助!

50mm的镜头是标准镜头,普通的定焦镜头一般都是50mm的镜头,是最常用的,出门旅游,拍摄一般场景,都可用。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没有广角的冲击力,也没有长焦的震撼,但是历史上由50毫米镜头拍摄出来的顶级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来的总合还多。50mm无法具有画面本身的冲击力,所以50mm必须要以内容取胜,构图,色彩,内涵,故事,都无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伟大的作品。


35mm 是新闻摄影的最爱,准广角,既可以容纳比人眼所看到内容多的东西,又不会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广角一样,把很多无关的东西包括进来。


135mm 定焦,一般这种镜头都被称为“美人头”,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50mm以下的是广角镜头,越往下广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长焦镜头,越往上拍摄距离越远,可以达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摄。
如果要拍广角的,比如拍摄建筑、道路的广角可以用18-70mm的镜头,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弯曲变形的照片,最小可以达到18mm,说明已经可以达到鱼眼镜头的效果了,拍摄出来的物体极度夸张,就像鱼眼一样,拍出来的东西是圆的,中间的东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觉。如果要艺术拍摄,用这个镜头可以侧重于广角拍摄。
70-300mm的就可以侧重于长焦拍摄了。比如拍山顶的人、高楼顶的花,站在高出拍摄地面的人或物等远处的东西,就可以把焦距调得长一些,把远处的物体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写很有用。但是拉近后,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个人的脸部特写,如果把他的脸放满整个空间,其他的东西,周围的其他的东西就没有、或模糊了,这就是说拍远处的东西,会把环境虚化,因此主要用来强调某一点的东西,拍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外,这个镜头已经达到了超焦距和微距拍摄的水平,你还可以用这个镜头进行微距拍摄,比如拍摄花朵、花的一瓣花朵或叶子上的露珠,都可以用这个镜头拍摄得很清楚。
这两个镜头的变焦范围都很大,所以你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至于怎么拍、拍什么就要看你的了。


一、短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由于短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是视角大,所以,它适合于拍摄具有多层景物的远景和全景画面,不需要把摄影机机位拉得很远就可拍到剧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现代影视拍摄中为了节省开资,一般在比较小的实景中或摄影棚里的布景前拍摄,短焦距摄影镜头可弥补布景或实景不够宽阔之不足,若再配以仰俯角度,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短焦距摄影镜头有利于表现宏伟的群众场面、辽阔的田野、壮观的建筑以及复杂的纵深调度等多层景物的场景。但由于它的影像放大率较小,一般不用作拍摄近景、特写。


(2)利用短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效果强的造型特点进行是摄影师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当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的对话镜头时,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用短焦镜头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拉开两个人物的空间距离,进而表现两个人物心理上的隔阂。美国影片 《毕业生》中男主人公和他父母、亲友在一起的镜头用的是长焦距摄影镜头,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以表现长辈们对他的关心,相反,他和罗太太在一块儿“鬼混”的镜头用的是广角镜头,暗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是“鬼混”而已。


(3)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人物肖像时,能产生特殊的透视变形效果,近而表现人物 不正常的心态、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中的人物形象,绝大部分是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的,使人物的鼻子变大,颧骨变大,耳朵变小,拍人物半侧面时,又使靠近镜头的一只眼睛变得过大,另一只眼睛变小,充分表达了影片中人物扭曲的、反常的心理状态。又如,德国影片《马门教授》中也有不少场面和镜头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比如马门被捕、马门的女儿遭同学们无端地围攻等场面,歪歪斜斜的主观镜头,都是变形的,暗示希特靳上台后,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态。前苏联影片《雁南飞》号称诗电影,其摄影风格是有名的情绪摄影。情绪摄影不以真实再现为目的,摄影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参与剧作。比如,女主人公微洛尼卡因爱情上的挫折受到单位领导批评后欲寻短见,在铁路线上狂奔,用广角镜头拍摄她的特写(演员自己抱着摄影机自己拍),有意用失形的肖像夸张地揭示她此时此刻的悔恨、悲痛的心情。


(4)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相比较,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既能突出主体人物,又能显示环境特点,因此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近景,既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又能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达到以环境烘托人物、说明事件内容的目的,同时说明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增加事件的真实性。比如,记者在澳门回归仪式上的现场报道,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既看清了记者的面部表情,又看清记者背后环境,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故事片《公民凯恩》中的近景,几乎全部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其用意是以环境—豪华的住宅来烘托主人公凯恩的内心空虚。


(5)广角镜头近距离可完成偷拍、抢拍、抓拍的任务。由于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不看寻像器、不对焦点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图象,这对偷拍十分有利。新闻和专题摄像中,拍摄现场很乱、人物众多的场合,记者可以用双手举起摄像机,采用估计对焦和取景的方法拍摄,这样被摄对象不易觉察,就很容易进行偷拍。偷拍不仅可用于阻止拍摄的场合,而且在故事片中也经常使用。偷拍的镜头画面真实自然。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偷拍,要注意把握分寸。另外,在运动摄影中,用广角镜头拍摄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画面。如果摄像机的抖动量相等,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十分显著,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减弱。因此,在新闻摄影中用肩扛或手持拍摄时,尽量用广角镜头拍摄,才能保持画面稳定(尤其是固定画面),这也是摄像师的基本功。


(6)利用广角摄影镜头景深大、透视效果强的特点,用于表现纵深空间效果。画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体清晰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虚实对比效果,造成虚实美,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景深镜头(整个画面全是清晰的实像)也是一种表现方法。例如影片《公民凯恩》中,为了强调纵深空间效果,用广角镜头拍摄,使主体、前景和背景均在景深内,并形成较大的影像透视效果,在强调纵深空间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体,同时交代了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内容更具有真实的效果。


(7)广角摄影镜头 可用于影视作品中的特技摄影。由于广角镜头的景深大、透视比大,在拍摄特技模型时(动态或静态)具有特殊用途。在影视作品中有些特技场面是在拍摄现场完成的,比如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大量的模型镜头全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拍模型取得逼真效果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低角度(仰角)、慢动作(高速)和广角摄影镜头。


另外,在表现运动方面,由于广角镜头对纵向运动的被摄对象的速度有夸张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强化纵深运动的速度感,比如,用于拍摄汽车和人的前后追逐等场面时,用来加强速度感并渲染惊险气氛。


二、长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用于远距离调拍和偷拍。如果要表现小件物体的特写,如眼睛、校徽、戒指等,或表现远距离被摄物体的特写时,短焦距摄影镜头便无能为力了,这些任务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来完成。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视角窄、影像放大率大的特点,它可以把远距离的景物拉近,如要拍摄人物眼睛的特写,或某一细节,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时,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在拍摄 实践中,有些被摄对象距离较远,不易于接近或者根本无法接近,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调拍,如体育比赛、飞禽走兽、太阳的特写、河流中航行的小船、森林中的猛兽和某些爆炸场合、战争场面或新闻事件等。另外,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摄影中,为了 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一些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让演员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长焦镜头远距离调拍演员在群众中的表演,使演员不注意摄影机的存在以获得十分逼真的表演效果。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多镜头都是这样拍摄的。在纪实节目中,偷拍、调拍已成为有力的创作手段。


(2)因为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除主体以外,前后景都处于模糊状态,可以把不可回避的杂乱背景处理成虚像(处于景深之外)或者选择背景中比较“干净”的部分进行拍摄,以减少杂乱背景的干扰,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如影片《原野》中,白桦林里男女青年相见一场,除了主体人物以外,背景和前景都极度虚化,特别是前景中的树叶,虚化成色彩缤纷的色块,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妙的韵味,有力地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的情意。另外,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远距离摇摄快速运动的物体,造成跟拍效果,不仅突出了主体,同时也增强了被摄体的动感。


(3)利用长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感弱,压缩处于纵深空间的被摄对像之间的空间距离的造型特点,可以把多层景物和人物压缩在一起,加强画面拥挤、堵塞和紧张的感觉。如影片《大阅兵》中,摄影师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稍俯的角度拍摄官兵军训的场面,使整个画面丰满而富有紧张的情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对话的场面,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更拉近两个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用来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可以把太阳和人的特写拍摄在一个画面之中。长焦距摄影镜头对空间压缩的造型功能可使狭窄的空间得到正常再现或强化其狭窄的气氛。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中,男主人公小林费尽百般周折分到两间公房,表面上是楼上楼下,实际上是楼梯过道改装的,显得十分狭窄,创作人员为了真实再现小林过于狭窄的住房,用长焦镜头拍摄,加以逆光处理,强调了拥挤、狭窄的住房条件,从而深化了主题。
电影《黄土地》中的主要内容是窑洞,窑洞比较狭窄,若用广角镜头拍摄,势必把窑洞拍的过于宽敞,这样就会失真。而用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只能拍到一个角落,拍不成全景,很难拉开机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摄影师想了一个办法,在放机器的一边挖了一个洞中洞,将机器放在小洞里,这样就可以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全景和中景,真实地再现窑洞的真实环境。有的摄影师不了解镜头的造型特点,在狭窄的环境中用广角镜头拍摄,结果环境表现的过于失真。比如在小卧车里用广角镜头拍摄,不仅环境失形,人物也失真。


(4)利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还可以把握画面的视觉节奏。我们知道,运动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是影视艺术的生命。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横向运动的物体时,前后景在画面中变化快且虚,横向跟摇运动对象,可以获得横向跟移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紧张、不安和欢快等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弟给先生送蒸饺一场戏,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跟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紧张、不安的复杂情绪,也使画面失去 明确的空间方位感。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的纵向运动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如拍摄战场上的厮杀或互相追逐的场面多用这种方法,表现出紧张 的节奏和气氛。相反,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处理纵深调度,用广角镜头处理横向运动,则可减弱主体的运动速度感,好象停步不前一样,从而减缓视觉节奏。如影片《毕业生》中最后一场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场面,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纵向拍摄主人公跑向教堂的一段,人物好像原地跑步一样,虽然视觉节奏好似减缓了,但却给观众造成了更加紧张 的情绪。


(5)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可完成焦点转换技巧。焦点转换又称动态焦点,就是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根据表现内容,前后变动焦点,以达到调度、转移观众视觉重点的目的。比如拍摄甲乙二人的对话,甲离镜头较近,而乙较远,当甲说话时,把焦点调在甲上,此时甲是清晰的,而乙是模糊的,相反当乙说话时,把焦点调在乙上,此时,乙清晰而甲是模糊的。焦点转换有两个条件:一是景深小,二是被摄体之间的纵向距离要大。如果没有纵向距离的差别,尽管用了长焦距摄影镜头也不会获得较明显的焦点转移效果。


美国影片《毕业生》中表现母女二人(罗太太和莲)只用了一个镜头,而且用了这种技巧:镜头开始 母女均在画面之中,利用焦点移动,先让观众看清年轻的女儿,然后将焦点移到站在门口的母亲身上,这时女儿的影像模糊,观众只能看清她母亲了。这种技巧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创作者的用意,即前后的因果关系:女儿突然明白了,原来她的男朋友(宾)的情妇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6)画面中的景物焦点有虚有实是正常的,虚焦画面是指整个画面没有焦点,没有一处是清晰的,从技术上讲是废品。但从艺术上讲,焦点不只是成像的技术手段,而且已经成为营造画面形象的造型手段。图片摄影称为“模糊语言”,比较早的运用它进行创作。影视摄影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种“模糊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如病人刚去掉眼睛上的绷带,视觉还不能正常观看的效果,画面全部虚化。全部虚化的影像也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它可以形成梦幻般的感觉。晚间拍摄某些较亮的光源时,有意把焦点偏移,使每个光源都变成晃动的光斑,这种抽象的影像能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当然这种虚化的效果只有长焦距摄影镜头最为明显,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无焦点画面是一种造型手段但不能过多使用,精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电视剧《一地鸡毛》中最后一集的结尾用了虚焦画面,表现主人公小林的一种幻觉用的比较成功。画面内容是现实时空中的小林,与幻觉中的小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视觉形象深刻揭示了小林此时此刻复杂的内心活动。


(7)长焦距摄影镜头常常用于拍摄人物肖像,故又称作“人像镜头”。大多数电视节目,尤其是纪实性节目,应该是以再现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的,任何变形效果都会影响纪实效果。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不变形,能正确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除此之外,它还有柔化影像(图像)的作用,可以把人的面部皮肤表现得柔嫩。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时代有一条不可愈越的规定,拍明星近景和特写时必须用时75mm以上的长焦距摄影镜头。现代影视对人物的造型虽然不以美人照为目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拍人物应以不变形为主。


(8)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特别是在物距较近、光孔较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应力求焦点准确,防止出现虚焦画面。而长焦距摄影镜头视角窄的特点使得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颤动都将会引起画面的抖动,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尽量运用三角架支持摄像机,在没有或无法用三角架的情况下,肩扛摄像机拍摄时尽量利用依托物,稳定住身体或手臂,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屏住呼吸、使左右臂和右肩肌肉放松以保持摄像机的稳定。
总之,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摄影师要充分掌握这些功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创作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来。


下面说说定焦镜头


8mm : 极度夸张的画面,用途不限。


18-16mm: 同上 


22mm-24mm: 不严谨的建筑全景,或某个自然景观(严谨的需要大画幅和移轴镜头来矫正相差),城市建筑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广阔的风景,人多的场景,有群体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风景,建筑或者建筑内部,纪实人像 


50mm: 局部风景,全身人像,事实上可以用于任何场景和题材。 


60-65mm:小微距,适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体或者电饭煲之类的商品,这个焦段适合购买微距镜头。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写,或者在场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黄金焦距,特别适合拍摄微距题材。 


135mm: 人像焦距,适合人像特写,网上那些特别漂亮的mm,背景虚化的,都是这个焦距拍出来的(一般用85mm镜头放到普通APS单反上,由于转换系数,正好可以获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写,大头像,远景拍摄。 


300mm: 远处人想特写,距离较近的鸟,体育,远景拍摄。


 400MM–600mm: 野生动物,足球比赛等。


1200mm: 天文摄影,危险的野生动物,大型体育场馆里的比赛


各焦段经典镜头


50mm 1.8L 小痰盂:它是镜头界的一个传奇,它给了多少摄影初学者们完美的大光圈体验,真的可谓是感动常在... 不过实话说.... 它出片有点困难... 逆光、光晕、色泽、锐度等等啥的就不说了... 在微电影爱好者里,它能提供的电影般的浅景深,实现了多少人的电影梦...




50mm 1.4L :性价比和使用性能最高的头! 完虐小痰盂! 不管是拍人像还是微电影!此为微电影必备头,之前拍摄《青春36.5度》最多用的就是此头。 拍摄风格最好以暖色和小清新为主,锐度一般,50mm配合全画幅机器跟35mm胶片机比较接近,画幅会让人很舒服。但是此头能胜任的电影类型不多,对于要求较高的电影,还是不够。50mm 蔡司头弥补了佳能头很多不足,拍电影,有条件必上蔡司!


35mm 1.4L:此头锐度很好,拍风景很OK,如果构图和布景弄好,出人像也非常棒。适合调色成如好莱坞冷色调等。拍电影能胜任大部分中景、全景景别,也为微电影必备! 动态镜头效果良好,可适应很多拍摄!但由于其焦距偏广、景深较浅,对焦最好借助对焦点显示(固件破解)或其他追焦设备。同样,35mm蔡司头效果更佳!
85mm 1.2L : 1.2L超大光圈!锐度绝对OK~~ 焦距适合拍近景等景别,在摄影界是很珍贵的神器;在微电影里,个人感觉性价比不高。 35mm 50mm 85mm 为电影常用头,比如sony F3K 自带就是这三个焦距。85mm适合捕捉演员的细节镜头,可以胜任近景、特写以及辅镜镜头。可惜85mm佳能没有1.4L,适马的不做评价。同样,蔡司85mm更佳!


16-35mm :拍照出片很棒,不管是景还是人,很有风格。 电影里不适用,各个焦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动态镜头视觉效果不好。此头除非拍摄特定的镜头(如主观镜头,表现情绪、场景或夸张镜头等)可用,其他不常用。
24-70mm 2.8L:这是个好头哪,5d2挂机常用头,日常绝对胜任,除了焦段不如24-105长,画质光圈啥的都OK。 微电影拍摄,最好携带此头,锐度还行,画质也行,电影拍摄里,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变焦,可以适应拍摄场地的需求,24端弥补了35的广角不足,70端可胜任特写镜头。在变焦里,能与定焦配合拍电影最好的头就是它了。另外补充一句,我个人很喜欢50mm 1.4L和24-70mm组合,出片风格相似,焦距亦能兼顾,是简单微电影的黄金搭档。


70-200mm 小白兔: 摄影利器!其长焦端不管是拍远程还是特写都很好,而且出人像画质和感觉很棒,本人最喜欢在拍摄期间,站在人群后,挂上此头,给模特来一个大大的笑脸;微电影不常用...其用处有:模拟远望的主观镜头;适应两边相距太远的拍摄场地;通过摇镜追踪远处的快速移动物体等... 由于其对焦距离太远,拍特写无法胜任...


常用的就这些镜头,就先说这些吧。


参考网友们的结论就是:拍微电影,常用镜头为 50mm 1.4L、35mm 1.4L、24-70mm、可选镜头有 85mm 1.2L、16-35mm、70-200mm


当然 稍加点钱 都上 蔡司35 50 85的1.4就更棒了,肯定是手动对焦好些。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关注微信帐号

每天一部精彩短片
微信二维码
旗峰影视
河南旗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豫ICP备14025346号-1
电话:0375-6736660  QQ:839180162
客服一组
客服二组
客服三组